第三十二章 九品芝麻官(1 / 2)

大唐工程师 臣子风 1441 字 2021-05-01

杨青五人,此时正坐在膳厅吃早饭,什么一碗瘦肉粥、两根油条、两个煎饼。

杨青对于这些到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,因为在后世吃多了,不过对于房遗直四人来说,这简直就是绝世珍馐啊。

唐朝的时期,中国的饮食还未发展起来,说句不好听的,就是李世民吃的,都没有杨青每天吃的东西美味。

就在杨青他们早饭刚吃没多久的时候,一群人便就从门外走了进来,看到院子里竟然没门。一般人家都是有扇门,来人了都是先敲门,然后征得主人同意便就进去。

但是杨青家的门被程处嗣踹到了,要不是杨大将门拖到一旁,这领头的人还以为这家人是不是遭抢劫了。看着空荡荡的门口,领头人一时间进去也不是,不进去也不是,倒是颇为尴尬。

幸好杨大就在旁边,见到一群人来了便就赶忙走上前来,对着那领头之人问道:“不知道几位前来有何事?”

“咱家是宫里的张公公,奉皇上旨意,特来宣旨,快去叫你家主子出来吧,别耽搁了。”这领头人尖细的声音从口中传了出来,显然是个太监无疑。

贞观时期,李世民不喜欢太监的缘故,所以太监在唐初地位很低,并不像后面的明朝,东厂太监个个嚣张跋扈。

因为地位不高的原因,所以这个张公公说话但是颇为平易近人,没有明朝太监的那种“傲娇”。

“好,我这就去。”说着杨大便就跑去膳厅,一分钟不到就来到了杨青面前。

其实这院子不大,院子里的动静杨青也听到了,本来想去看一看的,现在见到杨大来了,便就对着杨大开口道:“杨大,门口发生什么?我怎么听到有人来了?”

“我正要和少爷说,门口来了一群人,领头的说他们是宫里的人,特意来宣旨的。”杨大对着杨青说道。

房遗直四人也听到了杨大的话,还以为是谁又升职了,宫里太监找不到人,知道他们在这里,便就特意跑到杨青家来宣旨。

“哦,那我们就出去领旨吧。”程处嗣积极的站出来说道。

“嗯,去吧。”四人点了点头,便就走了出去。

杨青一出去,便就看到一面白无须的中年人站在院子内,看到杨青五人出来了,便就开口说道:“杨青杨文德出来领旨。”

房遗直四人听到不由得愣了下,茫然的互相对视了一眼,有些搞不懂节奏,什么情况,貌似剧本不是这样啊。

杨青听到接旨,便就站了出来,此时的杨青有种庆幸感,幸好自己这段时间在看《贞观长歌》,晓得唐朝接圣旨不用下跪,要不然刚才就要丢人了。

众人听到要颁旨,纷纷鞠九十度躬,双手相交,笔直放在头前。

张公公见状,便就开始拿出圣旨,开始读道::“关中长安子弟,杨青文德,生于战乱,幼,双亲亡于战乱。后,商活于西域,故君子以自强不息,长安杨青,虽生于贫贱,仍不忘学习,归唐,夺得诗会文魁,此精神朕甚慰,特封杨青为为将作监录事,从九品上,以为鼓励,贞观四年四月十七日宣。杨青,上前接旨吧。”

“是,张公公。”说完,杨青酒直起身子来,从张公公手里接过圣旨。

“嗯,圣旨已经给你了,咱家这就走了。”说着张公公这就要回去,并没有说什么你不给点东西给我,我这就不回去了的意思。

“嗯,我送送张公公。”说着,杨青从怀中拿出一块黄金,递给了张公公。

张公公见状,自然是欣喜的收了起来,因为李世民不喜太监,所以太监外出颁旨,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要钱。

人家肯给那是运气好,人家不给,你也不能干啥,不过很多官员都看不起这些身体残疾的太监,所以一般都不会给。

因为在古代,将就身体发肤,受于父母。别人把头发胡子割了,都要挨骂,而你把哪里割了,这些文官能看的起你吗?所以贞观时期的太监很悲哀,上不受皇上待见,下不受官员看的起。

每个月只能靠那点微薄的俸禄存活,其中百分之九十还要给家里。这些做太监的大都是家里贫寒之人,家里都有父母、弟弟妹妹,这么多人根本活不下去,这些人便就狠下心,去做了让人看不起的太监。

希望能让自己的家人好好的活下去,这种精神是后世的人难以想象的。就好像一个例子,弟弟肾坏了,需要哥哥的一个肾,那哥哥都要谈钱。

要不是如此的话,谁也不回去做太监,自己一个人,在这太平时期,还不能好好的活着吗?太平时期的太监,大多都是为了家人着想,所以杨青并没有什么看不起,反而有些佩服他们。

>